冬至又名‘一陽生’,是中國農(nóng)歷中一個重要的節(jié)氣 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冬至俗稱“冬節(jié)”、“長至節(jié)”、“亞歲”等。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白晝一天比一天長,陽氣回升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,代表下一個循環(huán)開始,是大吉之日,一度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說法,而且南北方都有相應的慶賀習俗,接下來讓衛(wèi)鷹轉轉墊小編帶你看看這些習俗吧~
一、冬至習俗
1、祭天祭祖
古人認為,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,這一天之后,陰氣漸消,陽氣漸長。很多地區(qū)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,現(xiàn)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(jié)慶賀。家家戶戶都把家譜、祖先像、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,安放供桌,擺好香爐、供品等。祭祖的同時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叩拜神靈,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,家和萬事興。
2、九九消寒
冬至的次日開始數(shù)九,這就是人們所說的"提冬數(shù)九"。數(shù)上9天是一九,再數(shù)9天是二九,以此類推,數(shù)到"九九"就算"九"盡了。"九盡楊花開",那時天就暖了。入九以后,文人墨客,搞所謂消寒活動,擇一"九"日,相約九人飲酒("酒"與"九"諧音),席上用九碟九碗,成桌者用"花九件"席,以取九九消寒之意。
二、冬至吃什么?
最主要的習俗當然是跟吃有關,除了最常見的吃餃子VS吃湯圓,各地還有餛飩拜冬、吃“冬至肉”(特別是羊肉)、吃擂圓or年糕、喝冬釀酒等習俗~
1、赤紅豆
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吃赤豆粥、臘月初八吃“臘八粥”、臘月二十五吃“八寶粥”的習俗。在天寒地凍的嚴冬,一碗暖徹全身的熱粥,既可祛寒,又有營養(yǎng),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藥食物,還有療疾之效,可謂好處多多。
2、餃子
每年農(nóng)歷冬至這天,不論貧富,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(jié)日飯,諺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?!倍脸燥溩?,是不忘“醫(yī)圣”張仲景"祛寒嬌耳湯"之恩。至今南陽仍有“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”的民謠。
3、羊肉
冬天有兩次吃羊肉的大日子,一為立冬,一為冬至。羊肉中豐富的脂肪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和鈣、鐵、磷等營養(yǎng)成分,有著益腎養(yǎng)肝、御寒祛濕的功效。因而民間流傳著,一碗羊湯帶來的溫暖,足以抵擋一冬的嚴寒。
4、餛飩
冬至吃餛飩,夏至吃面條,這是民間根據(jù)時令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。相傳,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紀念大美女西施。還有一說,漢朝時,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,十分兇殘。百姓對其恨之入骨,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,取“渾”與“屯”之音,呼作“餛飩”。恨以食之,并求平息戰(zhàn)亂,能過上太平日子。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,于是有了冬至吃餛飩的說法。
5、湯圓
冬至吃湯圓,在江南尤為盛行。民間有“吃了湯圓大一歲”之說。湯圓也稱湯團,冬至吃湯團又叫“冬至團”。湯圓的皮就是糯米粉制成,糯米粉白色,可養(yǎng)肺,適合“白色養(yǎng)肺”的五色進補。
6、年糕
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(xiàn)在的習俗,不少老杭州人,還有冬至吃年糕的習慣,討個“一年更比一年高”的好彩頭。
溫馨提示:特殊時期,小編建議公共場所馬桶安裝衛(wèi)鷹商用智能馬桶蓋。
衛(wèi)鷹商用智能馬桶蓋支持自動更換馬桶座圈薄膜,一人一墊,可充分杜絕交叉感染!還有座圈自動加熱功能,在冬日也能安心如廁!